摄影的纪实性使摄影作品很自然被联想到复制客观、机械和冷漠。但摄影是人操作的,相机只是工具而已,摄影师的情绪、思想、视角、立场都会通过相机这个工具表达出来,所以说照片可以是有“温度”的。跟着专注摄影棚出租的小编一起看看吧。
什么样的照片才算有“温度”?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,但有“温度”的作品一定有思想、有内涵、有立场、有性格、冷热亲疏、爱憎分明。这种基因是摄影师植入的,可以视为摄影师思想感受、情绪立场的一种转换和寄托。正如爱上一个姑娘,眼里看到的都是姑娘漂亮的一面。并不是姑娘真成了西施,而是选择性地肯定了。反之,如果恨一个人,眼中自然看到的都是丑恶的一面。这就是照片的“温度”。但我们看到的不少照片,都是缺乏“温度”的,以下仅举几例说明。
未深入生活的应景之作缺乏“温度”
当下影赛影展繁多,但大多数拍摄只是浮于表面,摄影师未曾深入生活,与拍摄对象缺乏交流甚至从未交流。好多就是名利驱动下的应景之作,装腔作势,缺乏真情,甚至与生活格格不入。
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缺乏“温度”
摄影作品艺术化不等同于形式化,一味追求形式美感,导致内涵弱化,主题苍白甚至匮乏。形式过强的作品虽然夺人眼球,但内容空洞是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的,真正打动人心且过目难忘的,是思想真挚情感充沛的作品。
群拍雷同的中国式摄影缺乏“温度”
长枪短炮群拍一个场景,恐怕是当下中国式摄影的主要表现。作品大同小异,摄影师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拍,拍了干吗。这种中国式摄影出来的作品,其实谈不上作品,可说与艺术无关,遑论作品的“温度”。
简单复制客观生活的作品缺乏“温度”
有的摄影师将摄影记录功能绝对化,就像路边监控一样,冷漠机械地记录。可以说,世界上所有优秀作品都不以重现客观表象为满足,追求高品位的意境才是目标,也就是要将审美主体的意识移植入客体景象之中。
有“温度”的作品,不但是摄影师内心表达的需要,也是广大读者审美愉悦和受到教益的需求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“艺术就是感情”便是本文最好的注脚。